雷波古为禹贡梁州属地,战国时期隶属僰侯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刘彻派遣唐蒙统领巴蜀兵打通西南夷地,在今雷波境内的黄琅建立螳螂县(属犍为郡),自此开始受中央王朝管辖。西汉末年在马湖南面(今县城附近)设置潜街县。三国蜀汉时期设置马湖县,隶属越巂郡,后废。唐宋称为马湖蛮部,为戎州(今宜宾)所辖。元世袓至元十三年(1276年)马湖蛮部内附元王朝,朝廷在今黄琅设马湖路总管府,并置雷波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马湖路总管安济遣其子安仁归附新兴的明王朝,朝廷改路为府,授安济世袭土知府,置马湖府雷波长官司,隶四川布政司,属川南道。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民少省为雷坡乡,直属马湖府治。
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马湖府并入叙州府,雷波隶之;清雍正七年(1729年),雷波从屏山县析出,置雷波督捕府,建营汛(哨所)塘铺(通信驿站),划黄螂辖地属之。雍正八年(1730年)置雷波卫守备署,辖雷黄十八地,隶属叙州府。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雷波升卫为厅,设雷波厅通判署。清嘉庆元年至光绪时期(1796-1908年)因夷多汉少,置雷波抚夷府,设“叙州府分驻雷波抚夷通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四川军政府成立,民国元年(1912年)1月,雷波厅通判署改置为行政公署,黄螂为分厅,隶属四川军政府;民国三年(1914年)4月,雷波厅改置为雷波县,分厅为分县,设县知事,初为“雷波县行政公署”,后改为“雷波县知事公署”,隶四川省巡按使公署;民国五年冬至六年(1916年11月至1917年)雷波受四川屯殖汉军和云南靖国军挺进军节制。民国七年(1918年)后,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雷波为驻军节制,初为宜庆雷马屏警备司令部管辖;民国八年(1919年)雷波属四川陆军第2混成旅(后扩编为四川陆军第1军第8师)防区;民国十四年(1925)6月为四川陆军第20军防区,10月换为国民革命军第24军防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4月,国民革命军第24军司令部改置雷波县知事公署为雷波县国民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1935年,国民政府中央势力入主四川,改组四川省政府,废除防区制,川政统一,雷波县也从叙州府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乐山)专员公署。
1950年7月15日雷波解放;8月25日,在黄琅乡成立雷波县人民政府,隶属乐山专员公署。1951年7月1日,将雷波县人民政府改置为雷波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6年1月起改隶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改雷波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为雷波县人民委员会。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雷波县人民委员会逐渐瘫痪;1969年2月21日,雷波县人民委员会改置为“雷波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21日,撤销雷波县革命委员会,复置雷波县人民政府。
瓦岗县。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以金阳县之咪姑、瓦岗地区,雷波县之阿溜河地区(后更名为莫红区),美姑县之柳洪达洛地区(实际未划入),昭觉县之古里拉达地区合并设置瓦岗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咪姑。1960年4月,国务院同意撤销瓦岗县建制,其下属的古里拉达区、莫红区分别划归昭觉县和雷波县建制,原瓦岗县卡哈洛区与咪姑地区合并,组建瓦岗区,归入金阳县建制,后因交通不畅,管理不便,改归雷波县建制。
雷波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第一仗发生地,是彝族英雄孟获的故乡,雷波马湖景区金龟岛海龙寺建有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孟获的寺庙——孟获殿。是中国彝族民歌之乡,雷波彝族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古朴久远,是绚丽多姿的彝民族文化精华,民间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歌”的说法。更有以双乳峰为代表的母乳文化、以溪洛渡为代表的水电文化、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国宝文化、以脐橙为代表的柑橘文化。雷波是中央、省、州“三级纪委”定点帮扶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县,享有“孟获故里”“中国彝族民歌之乡”“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等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