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资雷波 > 我们的优势 > 四大优势
我们的优势
四大优势

核心提示

应该是一个初春的午后。

温润的阳光倾洒下来,大地之上,万物葳蕤。

一张木质的桌子上,一只透明的杯子正“拥抱”滚烫的热水。晶莹的滚水掀起阵阵暗涌的力量,将杯里的茶叶舒缓浸泡。

时间过处,原本干瘪的茶叶慢慢伸展开墨绿色的身姿,像一支曼妙的舞蹈透过杯子的折射,热切地传递着杯子之外的世界:浓烈的绿,瞬间布满眼帘,一种暖意和澄澈的激流,氤氲了环宇,似一首滋润四季的咏叹调。

“那一瞬间,似乎是春天的启迪在蔓延或扩张,又或是一种唤醒了季节的春意律动之美迎面而来。”

这一场景,深深地感染了龙鲁者及他的团队:春天醒了,万物复苏——在龙鲁者和团队成员眼里,这一场景,就是《醒绿》一歌曲的灵感来源。

●2024年1月30日19:00,在雅安市名山区举办的由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指导,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中共银川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2024全国各民族迎春大联欢晚会舞台上,作为彝族文艺作品代表,雷波县文化馆的民歌节目《醒绿》受邀登上舞台,获得观众阵阵掌声。

●“雷波的民歌,是彝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民歌在雷波得以大量保留,可能与这里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近几年,雷波民歌的名气得以广泛传播,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传承发扬彝族民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雷波县文化馆馆长、独立音乐人,龙鲁者对雷波的民歌发展远景充满期待。

●音乐为媒,民歌为底。雷波民歌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为中国民歌“大观园”提供了源远流长的动人支流,雷波民歌这张“金色名片”,为此再次大放异彩,“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的品牌,正在不同的舞台上被一次次擦亮。

储备量达5000余首 彝族民间艺术之“花”

民歌是大众语言被赋予音乐和特定的节奏之后,广为流传的一种音乐唱腔模式,充满个性的抒情性是其底色和属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表达形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以分为山歌、田歌、船歌、工歌、婚庆歌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中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地域性强,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异,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在凉山地区,以雷波为代表的民歌多以山歌的形式出现,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悠扬的旋律是其标配,间以忧伤的旋律起承转合。

据不完全统计,传承至今的彝族民间民歌差不多有5000余首,主要分为六大类,即婚礼歌类、丧歌类、情歌类、新年歌类、比赛和劳动歌类。

“雷波民歌号称有5000多首的储备量,但是我们现在收集入库的只有700多首,整理和出版的数量还稍显滞后。”龙鲁者说道。

“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的战略远景,需一步步坚守推进。

2006年,雷波县被四川省文旅厅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称号。有了动力,压力也随之而来,但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漫长淬炼,也成为雷波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今年1月16至1月19日,雷波县召开两会,再次郑重提出,将“做活文化旅游大文章,推进‘文旅强县’战略”“唱响‘中国彝族民歌之乡’品牌”。

内容丰富 旋律优美 歌曲呈交融、交汇等特点

民歌,民歌,来自民间。雷波县地处彝汉文化的交汇地带,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彝族民歌最具特色,既有在不同历史形态下保留完整的原生态彝族民歌,也有彝汉文化长期水乳交融而不断演绎发展的现代彝族民歌。

《醒绿》里这样唱道——“新寨的春天乘着春风来了,水中的鱼儿跳跃着,舞蹈着,你会来看吗?”“新寨的春天乘着春风来了,成群的蜜蜂都来采蜜了,你会来看吗?”

……

从这个作品里,以管窥豹,雷波的民歌特点是包容性强,融合了阿都地区、依诺地区、什扎地区,具有包括云南民歌和小凉山地区的民歌等兼容性,舞台表现大气,声线婉转、绵长,内容充满希望和想象。

作为名副其实的民歌之乡,近年来,雷波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彝族民歌文化的打造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围绕彝族民歌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展示,先后举办了三届彝族民歌节,一届火把节,一届孟获文化旅游节,使“中国彝族民歌之乡”品牌成为每一个雷波人的文化认知,成为雷波的四张名片之一。

与此同时,雷波县建设了首个彝族民歌库,出版了六期彝族民歌集,建设了一个彝族民歌培训班,一个彝族月琴培训班,在五所学校建设了彝族月琴培训班,正在扩建彝族民歌陈列室,民歌文化展演舞台和“非遗”坊。

在培育人才、壮大民歌文化演艺队伍方面也是“大手笔”。雷波县先后组建、培养了中国第一支彝族女子组合“三色索玛组合”,民歌争霸赛中国赛区总冠军“表哥表妹组合”,首届中国农歌会西部歌王“老彝腔组合”,新生代彝族民歌演艺团体“九竹乐团”以及原生态器乐组合、民歌姐妹花等一系列彝族民歌演艺队伍和民间艺人。

今年1月30日,在雅安市举办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舞台上,《醒绿》团队就是以“九竹乐团”为重要班呈现。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彝族民歌也逐渐走向现代化,融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如流行音乐、舞台表演等。一些彝族民歌艺术家也积极探索创新,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彝族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与发展 打造民歌音乐剧《荞麦红了》

2006年至今,雷波县举办了大量的节庆活动,其中,举办了三届彝族民歌节,两届孟获节,一届马湖金秋笔会,均围绕彝族民歌进行打造。同时,雷波县文化馆还常年举办彝族民歌免费培训班。

截至目前,该县已初步建立了彝族民歌库,收集整理了700余首彝族民歌,并在6所学校开办了民乐传承班,收集整理的彝族民歌已出版7册集子,并制作了大量的音频和视频,改编了50余首彝族新民歌,广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同时,还打造了一台彝族民歌剧,最早的一期名为《云朵上的歌谣》,升级后名为《远古的音符》,截至目前,定名为《荞麦红了》。该民歌剧曾在四川省15所高校及广东顺德、深圳、乐山、马边等地举办巡回演出,今年,还将有8场至10场巡回演出。

近年来,雷波县还大力推陈出新,培养了六支演艺队伍,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艺人,纷纷将参与到雷波彝族民歌的传承发展中,成为雷波民歌的主力军。

其中,龙鲁者特别提到了“九竹乐团”,这是近年来雷波县重点打造的乐团,以收集整理改编彝族民歌为主要任务,乐团里,有十余种彝族器乐均来自彝族民间,乐团成员对这些民间器乐进行了改良改造,是一种在传承中的创新,而以彝族乐团的形式出现在各类大型舞台上,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从传统到现代,从过去到未来,最好的传承是创新和发展,雷波县“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正在中华民族文化舞台上悄然“绽放”。(记者 米赢)

公安民警违法违纪举报信箱:Mailto:lbgajbxx@163.com

雷波县人民政府主办 雷波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雷波县电子政务信息中心维护与管理 网站标识码 : 5134370001

联系电话:0834-8822512 E-mail:lb_xzf@lsz.gov.gn 川公网安备 51343702000102号 蜀ICP备18005193号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